医学院成立于2017年,其前身是建立于1971年驻马店地区医院卫生学校和成立于2005年的黄淮学院护理系。开设有护理学、助产学、医学影像技术、药学、康复治疗学等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376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兼职教师16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99人,博士学位教师48人。其中,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享受河南省特殊津贴、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工人大思政课名师及硕士生导师20余人。学院建有河南省数字医学重点实验室等5个科研与教学中心。现有2所附属医院、7所教学医院以及20余所稳定的实习医院、实践教学基地。
医学院校园占地面积282亩,建筑面积15.9万㎡。其中,实验教学用房2.12万㎡,建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临床医学实训中心、人体形态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和河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下设17类专业实验室,包括3D数字化人体解剖实验室、显微互动实验室、外科模拟手术室、标准重症监护室等特色实验室和内、外、妇、儿、急救模拟病房等;配备高仿真临床模拟训练系统、计算机交互式内科评估与急救技能训练系统及基础医学模拟仿真系统;拥有先进的X线摄影、计算机体层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诊断等影像学设备和护理高级仿真模拟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
科研平台方面,建有标准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细胞实验室、PCR实验室、标准外科模拟手术室、动物手术实验室和实验动物房等科研实验平台。有省卫健委数字医学重点实验室、驻马店市慢性病研究基础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及心脑血管病、单基因疾病和健康数据应用3个校级研究所。科研和教学等各类仪器设备总价值达3300万元。同时,依托医学院,建有智能康复产业学院,精心构建智能机器人康复工程、智能医药康复工程和智能材料康复工程三大研究方向的综合学科体系,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智能康复医疗领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智能康复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近五年来,医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和重大研究专项子课题各1项,河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课题1项,驻马店市重大专项和重点专项5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等省部级课题26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类省市级科研奖励21项。编写教材30余部,发表SCI收录等高水平研究论文12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32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省级和市厅级等各类教改项目28项。承担省级、校级等各类优秀精品课程22项。获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三届高等护理教育院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河南省工会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等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奖励近200项。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生成绩斐然,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考研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位居全校前列。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医学院“七彩虹”医疗志愿服务队荣获2022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七彩虹”社会治理实践团队被团中央授予“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医学院青春“未”爱守护社会实践团荣获2023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
直属附属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占地面积428.3亩,建筑面积24.88万平方米;医院临床科室76个,医技科室18个,亚专业学科113个;编制床位2500张,开放住院床位2766张。现有在职职工3242人,其中正高技术职务者144人,副高34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49人。在河南省三级医院基于DRG绩效考核中综合能力排名连续三年全省综合医院前五位,2023年度5月艾力彼发布的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地市级医院排名132位,在全省市级综合医院中位列第一。附属医院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占地面积23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医院编制床位1900张,各类临床、医技科室70余个。全院共有职工近20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26人,中级职称人员860人,硕士研究生76人。先后荣获“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达标单位”等荣誉称号。拥有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解放军990医院、平舆县人民医院、汝南县人民医院、西平县人民医院和广济心血管病医院7所教学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等20家三级以上实习见习医院。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为宗旨,以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主动融入“健康中国”“健康中原”“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